隨著我國高速公路網絡的持續擴張與完善,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面臨著新的挑戰。近年來,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,臺風、暴雨、冰雪等極端氣象事件呈現頻發態勢,對公路交通安全運行構成嚴重威脅。據統計,因氣象災害引發的道路交通事故占比逐年上升,已成為影響道路通行效率與安全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加強公路交通氣象監測預警能力建設,降低氣象環境因素對交通安全的不利影響,已成為推進智慧交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務與重要課題。
智慧交通運用物聯網、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交通科學、人工智能等理論工具,以實現全面感知、科學決策為目標。通過構建動態信息服務體系,分析交通數據優化資源配置,提升決策、管理與服務水平,推動交通運輸安全高效發展,助力產業轉型升級。
公路氣象站,也就是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,是智慧交通得以實現的基礎。它對鐵路或公路沿線的天氣實際情況進行監測和預測,為相關部門提供各地的交通氣象數據,方便他們做出恰當的決策。
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運用自動采集、智能感知、無線通訊等技術,將多種氣象傳感器從結構到系統組成進行集成化運用。它能不間斷地收集交通沿線的氣象信息,獲取 CO?、氣壓、雨量、風速、風向、光照度、空氣溫濕度、土壤溫濕度、PM2.5/PM10 等多種氣象要素,對這些要素進行實時監測、遠程傳送和匯總,為各沿線的交通氣象保障服務提供原始資料。基于這些資料,能為高速公路主管部門和出行人員提供及時的氣象信息服務。
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的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幾個:
采集系統,負責監測多種氣象要素。該系統的傳感器類型多樣,主要包括空氣溫濕度傳感器、翻斗式雨量器、土壤溫濕度傳感器、氣壓傳感器、雨雪傳感器、風速 / 風向傳感器、光照度傳感器、PM2.5/PM10 傳感器等設備,可根據實際使用需要靈活選擇搭配。
支架,用于安放傳感器、電板、控制箱等硬件,一般高度為2米。
供電系統,220V市電或者太陽能電板都能作為電力供應,在低功耗運行時,可保障氣象站連續工作7-10天。
控制箱,里面裝有主機,主要用來收集傳感器監測到的氣象要素,收集完成后,采集器會把這些氣象要素傳輸到云平臺。